•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中国区)网站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大战” 青岛如何勇挑大梁?

    2018-07-27 阅读次数: 1846

    数九寒冬,春雷乍响。

    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将加快提升济南、青岛、烟台的核心地位,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其中,青岛要发挥海洋科学城、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突出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等战略平台引领,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

    目标已经擘画。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在新旧动能转换这场大战役中,青岛将责无旁贷勇挑大梁,为先行先试提供示范。

    近年来,青岛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尤其是在去年,青岛更是把创新作为“第一理念”,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双百千”行动,打响了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战。让“老树”发“新芽”,用“四新”促“四化”。一幅幅提升改造旧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的画卷,在各区市徐徐展开。

    气清能聚力,风正好扬帆。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青岛市超前谋划、知难而上,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力争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打头阵,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朝着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目标砥砺前行。

    >>>确立一个出路

    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

    青岛市多次提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青岛今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世界上的知名城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内涵。创新,就是青岛的城市内涵。

    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闻名于世的青岛,开埠虽晚,但经济发展却异军突起。从20世纪上半叶纺织工业的“上青天”,到改革开放后民族工业的“五朵金花”,再到近年来智能制造业涌现的“新五朵金花”,以及领跑全国的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在这座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流淌着创新的血脉。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发展的主线,青岛经济总量仍能保持高速增长,跨入“万亿俱乐部”,也是创新之花结出的硕果。

    青岛市多次提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青岛今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山东乃至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和实践中,青岛更是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系统谋划,超前布局,着力升级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高特色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力争补齐发展短板,补强产业链条,推动整个产业体系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奋进的号角早已吹响。

    去年4月,全省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青岛市迅速成立专门机构,加快推进重点大项目落实、落地。

    同年7月4日至7日,青岛市党政考察团专程到深圳市、杭州市,学习考察了22个项目、企业和园区,亲身感受当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机制,以他山之石,来丰富新旧动能转换的青岛策。

    8月15日至17日,青岛市代表团在香港举办新旧动能转换现代产业招商政策推介项目对接会,助力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的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战略部署,给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的青岛,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新时代激发新思路。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青岛市谋定而动,2017年10月23日,正式提出实施“双百千”工程的行动计划,即争取更多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千亿级规模,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同时,还配套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一业一策”方案。

    攻坚的序幕由此拉开。青岛全市掀起新一轮干事创业的热潮。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青岛市市级领导班子及各区市、部分部门负责人组成观摩团,行程1200多公里,对全市177个项目一一进行了观摩。这既是对全市重点大项目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全面梳理,为把脉青岛的产业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重塑产业格局提供了参考。

    正是在此次观摩会的基础上,青岛市提出了“创新+三个更加”的奋斗目标和“一三三五”工作举措,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创新活力,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率先走在前列。

    >>>找准一种突破

    以项目支撑动能转换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好项目是发展的增长点,是动能转换的支撑点,是财政税收的来源点,是就业富民的立足点。

    无论是启动“双百千”行动,还是对重点项目现场观摩,青岛市始终重视项目建设的扎实推进,提出“必须始终抓牢项目建设这条发展的生命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逐步深度融合。

    提升传统产业,就要让“老树”长出“新芽”。可喜的是,青岛的一部分骨干制造企业在这方面早已冲锋在前,探索出了一条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海尔打造的空调互联工厂,可以进行精准、高效、大规模定制生产,拥有8项引领全球的核心技术,单位面积产出是同行业的2倍。

    海信创立的宽带多媒体技术公司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规模已实现全球第一,国内占有率达50%以上。

    双星在全球轮胎行业率先建成商用车胎“工业4.0”智能化工厂,从以产能为中心,全面转向以订单为中心,成为中国轮胎智能制造的引领者。

    像这样,主动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模式来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的企业,在青岛还有很多。

    可以说,互联网工业是对传统产业基因的颠覆性重塑。截至目前,青岛已经有多个互联网工业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覆盖电子、家电、橡胶、化工、纺织、新能源等20多个产业门类,为青岛创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传统产业大胆创新的时候,优势产业也在积极探索做强之路。以家电制造领域为例,青岛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创新核心产品,突破家电产品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以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化技术为特征的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从智能产品到智能生态的跨越式创新。

    洞悉趋势,方能把握未来。通过对市场走向的预测和研判,提前切入新产业,也是在加码新动能。

    众所周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主业是制造高速动车组,也是全球高速动车组市场最大的供应商。2016年起开始发力动车检修产业,到今年底,能形成600列/年的高速动车组高级检修总能力。整个“十三五”期间,其检修业务的产值增量预计可达100亿元,为青岛轨道交通千亿级产业链注入新的血液。

    而对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更彰显了青岛市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的高瞻远瞩。“双百千”行动明确了5个“未来产业”: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联网服务、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石墨烯制造。

    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在同等条件下,石墨烯的电阻率是传统材料碳纳米管的十分之一。石墨烯原料石墨在青岛的矿藏储量占全国的22%,是青岛的一笔“先天财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石墨烯产业集聚格局,部分石墨烯产品已经开始应用。

    青岛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在全国也已颇具影响,青岛(崂山)国家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经集聚了歌尔、黑晶、金东等一批掌握行业领先技术的企业。

    下一代互联网服务领域也是今后国内外争夺的“高地”。目前,已经有一批全球和全国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在青落地,青岛还将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申建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

    一个优质大项目的落地,会吸引大量配套项目并形成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又将吸聚更多的项目,这是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017年,青岛市20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726亿元,120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让这些大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会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的支撑。

    >>>绘就一张蓝图

    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青岛市提出了城市新坐标:在全球坐标中,青岛要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对于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青岛来说,海洋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先天优势,也是引以为傲的资源禀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肩负着这一使命,青岛市提出了城市新坐标:在全球坐标中,青岛要努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中,青岛还将发挥海洋科学城、战略母港城、国际航运枢纽和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综合功能,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就要围绕海洋大做文章。

    目前,青岛积累的海洋“家底”让人艳羡,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深海海工装备制造实力足以跻身世界前沿,“海洋石油201”、“深潜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这些名字的背后,都刻有青岛自主设计和研发制造的印迹。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中船重工702所、中船重工712所等一批国内顶级海洋装备研发机构,在青岛落地生根。青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创新体系正在日趋完善,已拥有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3个、省级企业创新平台1个、市级企业创新平台4个。

    在海水淡化领域,青岛坐拥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5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垄断的科技成果。

    厚积才能薄发。2016年,青岛海洋经济总量突破2500亿元大关,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产业强度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预计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

    随着区域海洋经济板块的崛起,青岛还将统筹推进涉海产业的发展。

    在东部湾区,将依托中国蓝谷,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高地。

    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已经形成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两万米高空无人靶机、专供航母的新型船舱防火材料等一大批尖端科研成果正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还将建设国家深海空间站、“水中无人航行器”、海上试验场等最前沿的科研平台。

    在红岛经济区,已经形成了集国家百强药企、创新企业的医疗医药聚集区,下一步将建设国家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

    在胶州湾畔,依托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兴起的邮轮经济,近两年正蓬勃发展。2017年共计接待邮轮95个航次,出入境游客超过10万人次。邮轮旅游已经成为青岛旅游服务业的一张新名片,激发会展旅游、养生旅游、房车旅游等新业态一同向高端化迈进,助力青岛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下好一盘大棋

    三湾三城协同推进

    构筑“中心湾区、西部湾区、东部湾区”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奠定了青岛国际区域大城市的发展框架。

    一花独放不是春。

    此次获批的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建设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这意味着,在这场全局性的大战役中,青岛不仅要当好排头兵,还要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首先要在内部对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全域统筹协同推进。

    在青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三湾三城”的城市架构,要构筑“中心湾区、西部湾区、东部湾区”海湾型城市新格局,奠定了青岛国际区域大城市的发展框架。从此,城乡统筹、“组团式”发展,成为青岛市谋划全局的着眼点。

    面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青岛市又构建了“四区一带多园”引领、全域联动的新旧动能转换布局,探索国家战略承载区先行先试、老城区有机更新示范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等新路径。

    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有了宏观规划和发展路径的指引,青岛市立言立行、真抓实干。西海岸新区、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四大国家战略承载区率先发展。

    其中,西海岸新区集中推进6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5000多亿元,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启用,联通大数据中心、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签约落户,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蓝谷核心区推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基地、中船重工725所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各类人才300余人。高新区成为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新集聚腾讯双创小镇、百度(青岛)智创基地、中兴科技园、华为云计算中心等新动能项目。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新机场航站楼主体封顶,落户航空制造维修、首都航空总部基地等20个重点项目。此外,还统筹编制胶州湾老城有机更新示范带总体规划和8个片区规划,催生新消费、新制造、新资源。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各区市也抢抓机遇,可谓是亮点纷呈。

    市南区新引进中信国安、海航资本等10家区域总部。市北区依托“区块链湾”集聚了布比、众签等30余家企业。李沧区依托国际院士港新签约院士60名、海外科研院所4家。崂山区持续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新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24家,获批全国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城阳区推动世界动车小镇、启迪云科技、国科健康科技等城市发展单元建设。

    同时,还加快国家级、省级园区转型升级,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即墨一汽大众第一辆试生产车下线,莱西新能源汽车月产突破万辆,平度率先打造“农创平度”品牌。

    >>>打出一手好牌

    多方吸纳优秀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都需要优秀人才来支撑。

    当下,山东乃至全国都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来深化改革,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打好这场战役,既要有坚定立场、明确方向,还要有科学的方法。

    历劫方显钢骨硬,经霜更知秋水明。

    正是由于看到了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青岛市勇于剖析,自我揭短,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同时,注重协同推进,强化人才引进、完善制度环境、扩大对外开往,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措施。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做强做高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都需要优秀人才来支撑。

    2017年7月,青岛市创新推出17条具体举措,包括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实施资深海归来青计划等各个方面,着力破除制约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人才流动活力。

    梧桐萋萋,有凤来栖。去年,青岛市新引进各类人才11.7万,其中,新增千人计划专家27人,泰山学者40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0人。新引进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中航九院、中科曙光等高端研发机构。今后,青岛市还将推进百万人才集聚行动和高校引进提升工程,留住40万驻青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力争2022年人才总量超过230万人、在青高等教育机构达到50所以上。

    良好的制度环境能激发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去年以来,青岛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70余个改革配套政策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近年来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由799项削减至326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由8780项减至3843项。

    同时,还出台国企改革30条等高含金量政策,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截至2017年11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7.7万户。5户企业在境内外上市,21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作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军和排头兵,2017年,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48.3%、49%左右。新增1个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7个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城市。今后,还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找准对外开放与新旧动能转换的结合点。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蓄水池”,为了打好这场战役,青岛还将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快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资本支持。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器,也是催化剂。近年来,青岛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青岛还将加快胶东国际机场建设,确保主体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力争济青高铁和青连铁路建成通车、潍莱高铁全面开工;加快地铁8号线建设,开通地铁11号、13号线等。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为青岛的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只有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把创新作为青岛今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来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才能推动整个产业体系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打赢新旧动能转换这场战役。

    分享到
    友情链接: